后生名叫曹桂,是去年才入学的新生。

自第一届毕业生之中,李义府等人创办《致知》之后,进入《致知》编委会的人,被视为当代的学生领袖。

曹桂正是这一届之中,第一位进入《致知》编委会的。

他的学识很好,武德七年就已经在弘文馆治学。

弘文馆关闭之后,进入书院也未曾停止学习。

虽是去年入学,他的学问已经不比大部分学长差。

因为,他有一个足够强的爹。

这年头,家学还是最重要的传承方法之一。

曹桂的父亲名叫曹宪,前隋就已经担任秘书学士,主治训诂。

如果将训诂学视为一个单独的学科,它的根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。

真正形成了系统的理论,只是在前几年。

孔颖达正是训诂学的开创者。

《毛诗正义》的出版,让孔颖达成为,足以与陆德明并肩的当朝大儒!

而曹宪,则可以被成为训诂学第二人。

属于那种,连书院都请不来的大牛。

王勣、陆德明、虞世南三人亲自前往曹宪府上,都没能把老头请过来。

因为曹宪是弘文馆最早的创建者之一,与李纲称兄道弟。

将书院视为洪水猛兽,自是不肯过来执教。

不过他倒是没有李纲那般顽固,去年把儿子送进书院,还给图书馆捐了半个阅览室的珍藏。

在教室里被一大群同学恭维的曹桂,心情没有丝毫的好转。

贾统说得很明白,只有父亲答应致仕进入书院,他才肯带自己进宫。

曹桂深知父亲恐怕死都不会进入书院。

他打算,回家跟父亲好好聊一聊,究竟是父亲的尊严重要,还是儿子的前途重要...

曹宪在朝中的官职并不高,只挂着一个朝散大夫的文散官头衔。

不是朝廷对他不重视,而是他自己不乐意当官。

即便如此,李二也时常邀请他入宫讲学。

但凡老头肯入朝,秘书监的位置,肯定是要换人的。

曹家住在曲江池边上的立政坊,紧挨着鸿胪寺给胡人开辟的敦化坊。

离着家里还有好几条街,曹桂就被一大群胡人给围了起来。

曹桂急忙捏着鼻子。

这群胡人倒是挺客气,就是身上的味道让人受不了。

经常跟胡人打交道的长安商贾,已经练就了用鼻子来认人的本领。

毕竟在中原人眼中,他们都五颜六色的,长得差不多。

身上带着羊膻味的,不是吐谷浑人,就是大食人。

闻起来臭烘烘,味道辣眼睛的,肯定是吐蕃人。

听说他们一辈子总共就洗两次澡。

最令人难以接受的,还是那些来自拜占庭帝国的胡人。

他们生来体臭,总喜欢随身带着香囊遮掩。

那种香臭混合在一起的味道,才最令人作呕。

曹桂没有感觉到丝毫威胁。

因为这些人都是商贾。

有的牵着牛羊,有的抱着摊子,还有几个脑袋上盯着瓦罐。

“小贵人看看我的货物!”

“来自波斯的毛毯,又顺滑又漂亮!”

“羊肉串羊肉串,新鲜的羊肉串!”

曹桂左躲右闪,生怕这群人碰到自己。

废了好大的力气,才终于从胡人堆里逃出来。

前边还有好几道关卡,离着敦化坊越近,胡人就越多。

曹桂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,憋着一股子往前猛冲。

好半天,终于到了家门口。

“少爷回家了...”

头发掉光的老管家,拿着鸡毛掸子,给曹桂扫了扫身上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