慕白?

这名字,有点意思...

柳白则是一脸的纠结。

的确,不想歪了都难...

几人又聊了几句,下定居心,结伴上山!

...

大禹陵有年头了。

最远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。

李二和柳白在山下看到的千年石碑,正是大名鼎鼎的‘李斯碑’!

在秦始皇称帝后的一年,曾东游巡狩,登上会稽山,祭祀大禹。

那座碑,便是秦始皇命李斯亲自撰写,用来祭奠大禹的颂文。

在大禹陵旁,不知是谁盖起了一座茅屋。

说是茅屋或许有点不恰当,因为没有墙壁,没有窗户。

只是一个简简单单,用茅草打起来的凉棚罢了。

里边的人着实不少。

清一色的年轻男子。

年龄最大的,看起来也不过二十五六岁的样子。

小一点的,一副孩子脸。

李二这个实际三十多,看起来像四十多的人,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。

不时有人过来,冲他行礼。

八成是把他当做听槐堂里的教书先生了。

拿着纸伞的后生,名叫朱宣,字皓文,乃是江南华族,吴郡朱氏的后人。

听他说,能坐在这里的,无一不是听槐堂的高材生。

其中有几位,已经步入官场,最有出息的已经成了六品大员!

此次前来,一是为了见识见识传说之中的慕白姑娘,二是为了在听槐堂的学弟之中,选出几个人,当自己的随行。

对于听槐堂的学生而言,这可是步入官场的一条捷径!

贞观元年曾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,为了等灞桥书院的第一批学生毕业,第二次科举还迟迟没有开始。

举荐入官,依旧大行其道。

尤其是像朱宣怎样,有点家室,却并不怎么受家族重视的人来说,是志在必得的!

一个三十余岁,颌下留着短髯的男人走进来。

所有人都站了起来。

朱宣低声对柳白和李二,道:“这位也是咱们听槐堂的学长,如今官至越州长史,同时还是咱们本地的学正,陆敦信,陆大人!”

吴郡陆氏,同样是吴中四姓之一。

不用想也知道,陆敦信肯定是出自吴郡陆氏的。

六品官放在长安城里,连个屁都算不上,可放在江南,就非同小可了。

越州刺史,也不过是个四品官员罢了。

旁人想要在地方上,混个六品官职,就算有门路,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年。

像陆敦信这么年轻的,说他没根底,鬼都不信!

纵观江南,姓陆的,也只有吴郡陆氏,有这样的实力了。

从明面上讲,陆家比朱宣他们家的势力,要强上不少。

除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人之外,朝中也有不小的力量。

如今在书院教书,任文学院副院长兼图书馆馆长,当年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,陆德明,就是吴郡陆氏的人。

虽说不是大房,但名头也响亮得很。

李二不觉得怎样。

在他眼中,六品官和五品四品没区别。

小角色罢了。

可柳白却知道,陆敦信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
而且,他曾多次听过这个名字。

因为...陆敦信就是陆德明的儿子!

柳白还了解,连陆德明都不知道的消息。

譬如,眼前这个看起来模样还算不错的年轻官员,会在未来成为大唐的宰相。

当然,是在李治继位之后。

这辈子李治没希望当皇帝了,陆敦信还有没有这个造化,就不一定了。

所有人都站起来向陆敦信行礼。

唯独柳白和李二没动。

于是,所有人的目光,像锥子一样扎向两人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